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格外重视经济安全
未来5至15年,虽然外部政治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,但中国先行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上升通道的力量会不断增强。这主要是城市化发展潜力、良好投资环境引力以及强大市场规模推力的作用结果。
疫情发生前,一些国家采取了鼓励资本回流的“内向化”政策,但并未如愿增加获利能力。随着时间的累积,资本逐利的动机愈发强烈。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优势、产业配套能力、城市化红利、土地资源优化空间等,显然是外来投资、企业发展的理想之地。
从本世纪头20年的动向和趋势来看,新一轮技术突破的总体方向是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。前期的创新和实践可能还带有零碎和片段性特点,却为未来发展创造了大规模运用以及供给需求良性互动的基础。
正因为如此,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显现战略意义。它是中国积累条件以顺应甚至引领下一轮全球经济周期的必然要求。
不过,顺应和引导经济周期也会面临更大的风险:一方面,新一轮科技革命蕴含不确定性,一旦选择错误很可能会错失新一轮发展机遇;另一方面,不能排除外部因素诱发国内风险,特别是金融风险、债务风险、供应链风险的问题。
就此而言,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风险识别、风险判断和应对风险作为关键问题,“以内需促外需,以外需服务内需”,兼顾安全和效率。
纵向层次上,应牢牢把握贯通生产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费这一主线,既突出每一个环节的重点,也要关注四大环节一体化联动发展。
横向层次上,应注重各环节上的国内国际互动机制,明确高水平开放合作中的重点环节与互动模式;重点聚焦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,将需求侧、供给侧和分配侧有机结合起来,综合评估经济循环互促的效果,做到要素互促、消费互促、市场互促、科技互促、人才互促、供应链互促、产业互促、制度互促。
需要提醒的是,大循环绝不是“自循环”“单循环”,也不是“不安全循环”。要以内需升级为基础,继续推动更大范围、更宽领域、更深层次对外开放,并以高水平外部合作促进国内经济体系的高质量安全发展,提高国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。
(胡晓鹏、高洪民,编辑单位: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)
媒体矩阵
网评推荐
看点
index3499拉斯维加斯24小时